“车马未动”,舆论先行。在启程访美前,习近平主席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书面采访,针对美方关心的涉华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用坦诚、务实的态度开启了此次“增信释疑之旅”。
此访正值美国涉华舆论负面情绪上升、对华政策辩论如火如荼之际。美国炒作的涉华议题五花八门,归根结底最让美国舆论纠结的是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到底意味着什么。美国担心中美在对待当今国际体系和亚太秩序等问题上发生冲突,这种“心结”十分突出。
中方期待,中美双方能够通过此访,对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意图进行再确认,对中美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进行再确认,对双方维护和平、稳定与发展承担的责任进行再确认。这三项“再确认”,就如打开美方“心结”的三把钥匙。
习近平开宗明义,表达了中国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态度:“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对于两国共同利益,习近平指出,看待中美关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着两国之间的分歧,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关于中美在世界上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明确指出,中美这两个“大块头”不合作,世界会怎样?
美国的“心结”存之已久,随着中美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心结”愈发强烈。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其实只是世界多极化进程中比较明显的一个趋势。说到底,美方“心结”的症结在于,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能否接受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能否从“共赢”而不是“零和”的角度看待中国利益的拓展,对待两国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的互动。
最近,美国国内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梦与美国梦是相互排斥的,中国的强大必然以牺牲美国的优势地位为结局。这种思维显然属于“零和”思维。当今世界,中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国的利益很难完全割裂开来。正如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未导致美国经济的萎缩,相反在很大程度上使美国能够维持经济增长和活力,二者即使有竞争,也在本质上是良性的。两国在安全领域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习近平明确指出,亚太应该成为中美加强协调和配合的合作社,而不应该成为中美互相角力的角斗场。
美国的“心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有转换思维和心态。“惰性思维”赶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即使不少美国舆论精英也在纠结:美国对华是要接触多一点儿,还是遏制多一点儿;对于中国的崛起心有不甘,与中国迎头对抗又代价太大。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人尚没有摆脱思维的窠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在中美相互依存大趋势背景下的战略无奈。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需要对美国多做增信释疑的工作,同时积极推进两国务实合作,让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道理逐渐成为美国的主流和主导共识,并贯穿于美国对华政策与互动之中。美国的“心结”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打开的,但为了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为了和平发展的人类未来,必须持之以恒地、毫不气馁地为之做出努力。习近平此次美国之行正是这一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秀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