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岑, 赋予绘画生命的动感

发表时间:2017/10/19 00:00:00  来源:环球时报欧洲版  作者:刘景广  浏览次数:2349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高岑与他设计打造的纯手工工艺摩托车。


   古语云: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华严经》有“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之。禅宗讲究“不立文字,以心传心”。 意大利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油画院副院长、青年艺术家、佛门居士高岑的画作,是心画,也是画心。


  1974年生于齐鲁艺术世家
   谈到绘画与禅修的关系时,高岑说:“画画对于我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自我超越的信仰”。他认为,禅即是超越。所谓开悟,如同能量聚集后的裂变过程,好比冷水慢慢烧开,到了一定时间忽然沸腾,刹时一通百通。

    高岑1974年生于齐鲁艺术世家,毕业于青岛工艺美术学校(现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现为青岛中国禅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现代画院副院长。其父高永正师从吴冠中、庞薰琹、郑可大师,并从事艺术教育30余年。在父亲艺术观念、设计理念的熏陶下,高岑的艺术思想、开拓精神、创新理念逐渐充实、形成。
   20年前,因为寺庙创作大型镶嵌壁画之缘,高岑得以亲近香港西方寺的永惺长老。在老法师的指导下,他修习《观无量寿经》,通过观想大幅提升了形象记忆和形象变化的能力。
   在永惺法师的推荐下,高岑又亲近了禅宗泰斗——扬州高旻寺释德林老禅师,以坐禅、参话头为功课。在老禅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问君何处安身;无过去心,无现在心,无未来心,还汝本来面目”的点化下,高岑当下开悟,明白了无所住处安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谛,画风亦随之大变,甚至可以说质与量都有了全新的突破。

  均发自内心,源于灵魂
   很多人说,观看高岑作画是一种享受。在创作过程中,他不受外界任何干扰,心如止水,并非先想后画而是灵感自来,激情爆发,突然落笔,笔随心动,色随笔现,如同火山喷发,岩浆流到处随遇而安,以具足各种因缘而生动描摹出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高岑作品《生生不息》


    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正看了他的作品后说:“这画不是创作,而是通灵!”笔者以为,高岑的画充分体现了一位艺术家把精神、灵魂、情感、心念融入艺术,让自己的智慧与感悟在内心完美绽放的过程,洞开了当代绘画艺术的又一种全新可能。

高岑作品《律》


    高岑的作品面貌多样,或大气磅礴、跌宕起伏,或细致入微、灵气洒脱,有迂回动人的音律曲调,也有清新儒雅的诗情画意。他有的作品,整幅画中不见传统用线,而又满目是线——他画中的线,皆是手与笔、色与纸,以不同速度摩擦而留下的痕迹。
   高岑用色大胆泼辣,颇有独到之处,其作品色彩交融,遂产生多变的层次与肌理,宛如瓷釉的窑变。更可贵的是,其新颖独有的创作方式、表现形式、绘画媒材,以及由此演绎出的全新效果和理念,均发自内心,源于灵魂,无疑是一种天真、自然之美。
   高岑表示,他所要追求的终极效果,传统的绘画材料达不到,于是自创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材料,它兼具水墨水彩的湿润流动,又有油画颜料的凝重浑厚,用起来似有浑然天成、变化莫测的奇妙效果。
   高岑作品中所呈现的,既非具象也非抽象,而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前者偏于心、后者偏于物,心物本来如一,二者不可分别。所有分别心都是创新发展的障碍。高岑则做到了,真正把两者融为一体。因此,他的画作丰富而灵动,能把人带到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跨界到无界的创造
   高岑说,21世纪的艺术家,应该考虑的是融合创新,从跨界到无界的创造。
高岑作品《意象》
    几年前,为了圆自己的创新、创意之梦,高岑从哈雷摩托车的繁杂结构与功能入手进行研究,自行设计新造型、新结构,从零开始、边干边学,终于掌握了手工锻造、钣金、金属焊接、雕花与表面处理等技术,解决了不同金属混合焊接之难题。经过几年探索,打造出几款造型独特、实用性强的纯手工工艺摩托车。

高岑作品《山水》




    高岑认为,美、日工艺大师能做到的,中国艺术家同样能做到。这就是他的创作理念,他在敢于挑战自我、挑战世界的实践中做到了。
   高岑的创作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审美体系所倡导的“自然而然”。其画作看似用的是油画的媒材和手法,营造出的却是中国画的意境。
   高岑对绘画语言符号的独特演绎,似在不经意间,触摸到哲学、玄学、禅学的更深境界。他近年所创作的几百幅作品,丰富而细腻地展现出他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无不给予观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高岑作品《融》



   高岑说:“可复制的作品,那不是艺术。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此乃天趣。我每幅作

品,都有生命,各有故事,唯心所现,因缘而生。”


   笔者以为,高岑的画作,以中华文化美学为魂魄,以西方现代表达为外观,在西方艺术中充盈、丰富了东方文化。他的艺术起源于生机勃勃的内心情感,修行开悟后的灵魂喷发,已然超越东方西方的人为标签,兼具国际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必将成为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作者刘景广,系意大利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关于我们 | 人员招聘 | 客服中心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手机版
Copyright 2013-2025 欧洲环球时讯门户网*中意交流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039-3663532002  地址:Via carlo marx 138 ,  59100 Prato It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