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摄影记者陈卓拍了一张“东方之星”扶正起水后救援人员集结静默的照片(见下图),引起国内外多家知名媒体的转载和关注,陈卓因此获得了报社三万元奖励。陈卓获三万元奖励的消息不胫而走,随之便传来网络鼓噪之音,指责质疑者众,让陈卓鸭梨山大,赶紧微博又是声明又是道歉,仿佛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记者得奖不仅没有得到社会赞许,反而变得如此卑微胆怯,这让媒体人背后直冒凉气,乃至质疑“我们到底还要不要记者和新闻?”
实际上,做新闻的都是苦孩子。这些年做新闻越来越不容易,出门要看老天的脸色,进门要看老板和采访对象的眼色,为了一个新闻在风里雨里奔波,没日没夜赶稿,把自己累得像条老狗,并不仅仅是为了那点比起垄断行业简直想钻地缝的可怜的工资,而是为了一份理想,为了对得起“记者”这个无冕之王的称谓。2014年似乎是媒体人之殇的年份,多位优秀的媒体人英年早逝,他们用生命点燃的新闻事业,最终没有照亮自己的人生,却给新闻界抹上了一层阴霾,在生命与理想之间,到底哪一个更重要?还有因新闻获“揍”、获罪的记者们,他们内心的愤懑局外几人能懂?用“生得渺小,死得憋屈”来形容新闻工作者,并不为过。
南方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对一家非法停车场进行采访时遭到该停车场工作人员的殴打
以前,新闻单位受政府恩宠,有一份固定工资,记者编辑们能够沉下心来做新闻,现在国家断奶了,除了屈指可数的几家传媒老大不愁衣食,其它媒体都得自谋口粮。带着有求于人的心态做新闻,新闻就变了味,要么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新闻变成了牟利交易的工具,要么成了要挟恐吓那些见不得光的新闻当事人的刀子。
新闻成了吃软饭的,记者自然就硬不起来,一些大神小仙们仗着自己口袋里有几个钱,开始对记者气指颐使,对记者写出的稿子说三道四,比终审总编还霸气,而记者只能忍气吞声,直到将稿件改到对方满意为止。凡此种种,只是为了能够拿到对方赏赐的少的可怜的一点广告费。更有可悲的,一天忙下来连口水都喝不上,更别说广告费了。且不说一个外行指挥内行改稿子本身有多么讽刺,就这种拿记者当奴婢的现象而言,新闻不死,天理难容。

当人们在名利场上享受媒体(新闻)带来的荣耀和掌声时,应该对媒体人心存一点敬畏。媒体人并非某些人某个组织豢养的家奴,沦落到让外行指挥改稿,不是记者无能好欺,而是社会环境扭曲了新闻的本质,这种扭曲引发的恶果是“让新闻变得势利”,让正义“无处伸张”,最终使得舆论这个“第三力量”消亡,利益集团与弱势群体进入危险对峙。
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小而弱势的。我们之所以还可以容光焕发地在红地毯、在演讲台上大谈感言,还可以在众星捧月、众人羡慕的眼神中感觉良好,还可以在权利遭到侵犯、有关部门不作为时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正是因为还有媒体、还有记者的存在。如果,继续按照当下这样的逻辑虐待记者,一旦记者心死,新闻又怎能苟活?
长江日报重奖记者,是新闻界闪现的一道亮色,是社会良心未泯,为眼下踽踽独行的媒体人吹来了一阵清风。只有善待记者,正确理解新闻的意义,媒体才有可能不会霉变,记者才有信心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