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语)今年春节,记者忙里偷闲,前往梦萦魂牵的黄山旅游,在其青山绿水间,感悟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得天独厚。
一天,记者在新安江畔的临江第一楼,得识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黄山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邵竟源先生,有幸目睹邵先生出示的几幅书画佳作,眼前为之灿然一亮:邵竟源运用笔墨之时,大有随风而行的舒展自由之快感,从不拘泥于字体规格、山水轮廓,可谓墨随心舞,意象高远,那一笔一画均得到极大可能的舒展弯折,一撇一捺真有画龙点睛之神韵。
邵竟源先生,号梦笔学者,早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现供职于黄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他自幼爱好书画,楷书曾习柳、赵之体,兼练行、草之书,刻苦自学,研习不已,可说是饱受帖学的浸淫;进而他又能跳出窠臼,将“南帖”与“北碑”相糅中和,既得其朴茂、凝重、天真烂漫之意,又有面貌的奇崛与骨力的刚劲。古人有云:“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竟源在其业余坚持临池不辍,终使其书作呈现出既有扎实功力又不乏一些时尚唯美的当代气息。其行书风格多样,骨骼清奇,既有飘逸、空灵一路,又有清美俊秀一路;既有劲挺、奇崛之风,也有时尚、夸张之意。其草书最为靓丽,常通过一气呵成的气势与摇曳多姿的线条变化,展现出一种节奏美与韵律感,从而让观赏者感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艺术张力扑面而来,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见图)。
常言道书画相通。竟源先生自1975年始学绘画,自是从素描练起,进而习国画、山水、花鸟,曾得到上海著名画家程亚君、唐云、应野平等大家指教。他先是师法传统,重视各种笔法、墨法的练习,侧重在点、线、面的关系方面下力气,夯实绘画基础;进而师法自然,游历过桂林、峨眉、庐山、三峡、武夷、雁荡和齐云山等名山大川,尤对国之瑰宝黄山更为情有独钟,可谓近水楼台,时有登临,积累了大量素材。他在创作中深悟“得形不如得法,得法不如得意”之哲理,追求其形神气色和谐完美,逐渐形成其结构严谨、创意新颖,笔墨浑厚细腻、敷彩朴实鲜明的艺术风格,其代表画作有《仙境黄山》、《蒙蒙故乡》、《荷塘清香》等,清雅脱俗,大气磅礴,给人以清风拂面、赏心悦目之感。
竟源先生在工作之余,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深谙“触类旁通”、“艺不压身”之理,通过画理、舞道、琴律、诗韵去感悟毕其一生所追求的书法艺术的无穷堂奥。他在注重综合修养的同时,尤其重视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并结合自己对书法刻苦砥砺的实践感受,将其所思、所感、所悟诉诸笔端,撰写了一些颇具见地的学术论文,如发表在《书法报》上的那篇佳作就响亮地提出:“书法家应在继承传统的基层上,要敢于突破旧框框的束缚,尝试以国家法定的规范化汉字作书法研究对象,赋予书法生命力和时代气息。不要一味从故纸堆中下功夫,只会写繁体字。”勇敢地将书法艺术从感性实践升华为理论探索,既有其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指导意义,使其书法艺术浸润理论光辉的沐浴,日臻完美,并力求迈向雅俗共赏之高远意境。(邱正平)